資訊的物理意義

某天在紙上隨手亂畫時,突然想到一個問題
「資訊的物理意義是什麼?」
今天我在紙上寫下"情"字、說出「雄三飛彈好棒棒」、花五分鐘做出巴爾漢3.14
在這個世界裡
不過只是墨水在紙上以某種形狀滲透;
不過只是聲波,或者說空氣的震動;
不過只是把筷子插在Pocky盒子上。
但是對於我朋友來說,他看到這個字會聯想到曾經的美好、會了解這個字的意義(?);
這些空氣震波傳達了一個時事;
這隻玩具有一種「人形、機器人的概念」

而且,做到以上這些事情我也確實比平常多消耗了一些能量,
大腦需要思考,需要供給葡萄糖餵養我的粒線體。

然而,
對於一個外國人,這中文字、聲音對他來說卻是無意義的,
和我信筆隨便一畫,或是「啊~~~~」的仰天亂叫說不定差不多。

那麼,資訊跑哪去了?
我所耗費的能量變成了什麼?
若我的能量除了產生廢熱,還變成了資訊,
為什麼可以隨著觀察者的不同,其表現會不同?

一個多月前我所想到的,是從熱力學的角度來解釋:
我大腦所消耗的能量,增加了某個地方的熵,
而降低了墨水、聲波的熵,
也就是讓他們以特定形式、某種組合出現的機率變大了。
如果這個解釋合理的話,那可能有念力嗎?
努力想、思考一件事,耗費的能量變成了什麼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留言

熱門文章